25號上午,市民王先生請來本市的文博專家,考證他剛從襄城龐公購買的一個大型石馬槽。馬槽長2.3米,高40厘米,重達千斤,可同時供三、四匹馬飲食。
王先生介紹,上周,他路過襄城龐公時,一名姓康的菜農說他的房子要拆遷,而他保存了四十多年的一個石馬槽不知怎么處理?
四十年前康師傅在襄陽的一個單位當工人,以前單位有兩匹馬一輛馬車,后來有了汽車,不再用馬,馬槽就閑置了。而康師傅家里還養的有牛,便用板車拉回了家,作為牛槽使用,后來沒有養牛了,馬槽便放在家里,一直保管到現在。
王先生說,他是地地道道的襄陽人,而襄陽與馬又有不少淵源,便花了幾千元買了回來。“古代有馬躍檀溪,北街有馬王廟,樊城有馬道口、馬家巷、馬街,在古代的時候,我們襄陽又是一個大的驛站,過去驛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。”
文博專家從馬槽的體量和做工分析,這個用青石做成的大馬槽,應該是清代時期,在襄陽的北方大商人或者驛站使用的,也是襄陽市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個石馬槽。
文博專介紹,從明代到民國時期,襄陽不僅聚集了大量的北方商人,也有幾個大型驛站,無論是北方的商人,還是驛站,養的馬都比較多,遺憾的是,如今留下的實物太少。
襄陽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張靖說,這個馬槽在襄陽出現,也證明襄陽在那個時代一直是南北商貿往來的重要城市。王先生也表示,他購買這個大馬槽就是要好好保護,給南船北馬的襄陽留下一個重要的物證。
武漢到三峽旅游: 三峽人家三峽大壩3日游(動車來回) 930元/人
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