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英國:1861年,英國在漢口設立領事館,地址位于今天津路二號 ,有西式二層樓3棟,坐西朝東。英國是最早在漢口強設租界的國家,其領事館見證了英國在武漢的商貿、政治等多方面的活動。1944年領事館部分建筑被炸,后進行過維修,現為市政府參事室辦公樓。
2、美國:1861年美國領事館設立,最初全面代理俄國在漢口通商事宜,1902年從漢陽搬到沿江大道的俄租界。1905年,購買俄國茶商巴諾夫位于沿江大道車站路口的地皮修建新館,由英國人開設的景明洋行設計,漢口廣興隆營造廠修建,建筑為磚混結構,主體三層,建筑面積2941平方米,位于車站路1號。1915年美領館搬入此樓。該領事館管轄范圍廣泛,包括湖北、江西、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等地,1930年又增加了湖南、四川和西康三省 。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,總領事一度被日軍抓捕驅逐,抗戰勝利后復館四年,1949年武漢解放后閉館,現為武漢人才市場。
3、俄國:1861年7月開館,始設于漢陽,1902年遷至漢口新館(車站路1號),是一幢帶有巴洛克風格三層建筑。1896年,中國海關監督與俄國天津、漢口領事訂約開辟漢口俄租界,范圍在英、法租界之間 。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,沙俄總領事館關閉;1925年蘇聯重新開館,1927年關閉;1933年復館;1946年再度復館,1947年關閉;1959年作價售予湖北省電影發行公司。
4、法國:1862年設立領事館,館舍位于今洞庭街81號,后法國總領事館舊址位于漢口洞庭街105號 。原約載明法租界在長江西岸漢口鎮英租界以下沿江至通濟門(今一元路口),1902年訂約展界,使法租界總面積達到373畝。民國六、七年間,法國人又非法侵占黃興路西段及黃興路口(磨盤)以北的友益街全部,伸向大智門火車站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,日本侵略者接管了法租界,戰后被收回。
5、德國:1888年(光緒十四年)開館,位于漢口一元路2號,在德租界內(一元路至六臺路,臨江至中山大道),坐西朝東,為一幢二層磚混結構維多利亞建筑,四周巷廊,建筑面積3202平方米。德國以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為借口在漢口設租界,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后,我國于1917年與德絕交并收回德租界,成立第一特別區,設特區管理局,1925年德國領事館復開,1945年關閉。
6、日本:1885年12月日本駐漢口領事館正式開館,其總領事館舊址位于山海關路,漢口沿江大道234號。由于中日關系復雜及抗日戰爭等因素,日本駐漢口領事館多次閉館、搬遷、復館,也曾兩次被炸毀,一次是1938年武漢淪陷前被中國空軍炸毀,一次是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被盟軍飛機轟炸受損。日本在1898年強制在漢口設立租界 ,后又向北擴展,日本領事館管轄湖北、河南、江西等省,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,日本投降,日本駐漢總領事館正式閉館
7、意大利:1902年(光緒二十八年)開館,館址位于原漢口特一區河街,1945年關閉。意大利在漢口的活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華利益訴求,其領事在當時的政治、經濟等事務中也有參與。
8、 比利時:駐漢口總領事館舊址位于江岸區蔡鍔路21號。1898年,比利時逼迫清廷開辟比利時租界,后經過十年交涉,張之洞籌款贖回土地。比利時在漢口設立領事館,參與當地的經濟、外交等事務。
此外,葡萄牙、丹麥、荷蘭、瑞典、挪威、墨西哥、西班牙、奧地利、瑞士、剛果、芬蘭、菲律賓這12國在民國時期也在漢口設有領事館或開展領事館業務 ,但相較于上述八國,相關資料留存相對較少,它們在武漢的活動也相對沒有那么引人注目,但同樣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當時武漢的對外交流與事務往來。 這些領事館的設立,是武漢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,反映了當時復雜的國際關系和武漢在對外交往中的重要地位。
消息